高血压并发症

首页 » 常识 » 问答 » 一粒米中藏世界,半边锅里煮时光
TUhjnbcbe - 2024/3/11 8:29:00

中国的节日,总是和“吃”息息相关,尤其是春节。虽然不同的地方,逢年过节吃的食物各有特色,可是春节习俗有一个共同点,那就是吃了东家吃西家。亲戚朋友,街坊邻居之间,没有什么热闹不可以“吃”一餐凑出来,如果不行,那就吃两餐。

对于多数工薪族来说,一年到头终于有个长假可以跟家人、朋友聚在一起,不仅仅是吃吃喝喝,还要交流情感,感慨人生。当然,很多人吃了喝了聊了,饱了醉了醒了也就完事了。

但是,有这样一群人,他们会将美食的历史渊源和承载的情感记录下来,留给世人品味。这群人就是《人生苦短,再来一碗》的作者们,20世纪的20位文化大家。其中有丰子恺、唐鲁孙、张恨水、周作人、汪曾祺、梁实秋、朱自清、叶圣陶等等,单是这一串名字,就如雷贯耳。

比如,朱自清是著名诗人、散文家、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,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;周作人是散文家、翻译家、中国民俗学开拓者;王世襄是鉴赏家、收藏家,人称“京城第一玩家”;苏青是与张爱玲齐名的海派女作家;张恨水是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……

在各自不同的文化领域或者研究方向颇有建树、卓有成效的这群人,有一个共同之处,那就是爱美食,爱生活。

《人生苦短,再来一碗》这本散文集,收录了他们对美食和生活的热爱文字,让读者在仰望他们的成就、品味他们的文字之余,感受到这些文化大家们身上的人间烟火气息。

01人生苦短,再来一碗

春节期间,亲戚朋友聚会,少不了要喝几杯。有些地方喜欢劝酒,“感情深,一口闷”“不醉不归”,似乎这样才算够兄弟、给面子。其实真的那样子,喝的人难受,劝的人也辛苦,万一醉了还会给旁人添麻烦。

丰子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画家、文学家、音乐和美术教育家、翻译家,可以称得上是多才多艺。他的漫画艺术造诣很深,有“中国漫画之父”的称号,还被誉为“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”。

可是一般人都不知道,他对喝酒也有研究。关于喝酒,他主张要讲究兴味。在《人生苦短,再来一碗》这本书中,丰老写的四篇文章里有三篇与酒有关。

丰老先生喜欢喝*酒。在《沙坪的美酒》一篇中,丰老先生讲了喜欢*酒的原因是不易喝醉。他说喝酒图醉,那是功利的行为,会失去喝酒的乐趣。

早在宋代,大文豪欧阳修就说过“醉翁之意不在酒”,丰子恺老先生认为这是善于吃酒之人的至理名言。丰老将小酌作为慰劳自己的方式,或者为家庭聚会助兴。

在《吃酒》一文中,丰老回忆了年轻时与好友、患难之交一起吃酒的几种情境。甚至,跟一个并不认识的人喝过几回,但“确认过眼神”,是同道之人,都把小喝几口当做生活的调料,以至于坐在一起对饮了几次,却没有互通姓名。

而在《湖畔夜饮》一文中,丰老先生与好友CT以诗伴酒,回忆曾经经历过的往事,共叙家长里短、拖儿带女的琐碎事情,又让人感觉到一代名人也是凡夫俗子。

喝酒是为了调整气氛,增加乐趣,所以不能贪杯。真正喝酒之人,喝的是情谊和境界。丰老先生说:草草杯盘共一欢,莫因柴米话辛酸。人生尽管有苦楚,但一碗也能解千愁。

02三餐四季,吃咸看淡

全国各地饮食习惯和风味不同。东部地区的人喜欢吃酸的,西部地区的人喜欢吃辣的;南方人喜欢吃甜的,北方人喜欢吃咸的。

梁实秋先生是著名的散文家、莎士比亚研究专家,是行间公认的华语世界文化宗师之一。他的许多文学作品在海内外广为传播,被人们赞誉为经典。

他走南闯北,吃过的美食不少。梁老先生自嘲嘴馋,一生未能忘情于诗酒,即使身居台湾那段时间,仍然对老北京的美味念念不忘。

这本《人生苦短,再来一碗》中,收录了他好几篇写特色食物的文章,比如,窝头、饺子、汤包、火腿等等。像窝头类的食物,也许带给大家的是一段贫穷的记忆,但是梁老说:贫乃士之常,何况劳苦大众。

都是吃,有些人是为了完成一日三餐的任务,有些人是为了猎奇,但是如梁老先生这样善于观察和有着丰富生活阅历的人,可以从美食之中,体会到生活的多样化,可以在文字中,书写出不同地区的地理风貌和生活习性。

粱老先生的散文似乎都是信手拈来,有时沉醉于琴棋书画,有时天文地理,有时人情世故。而收录于《人生苦短,再来一碗》中的这几篇,是流连于人间美味,是在简洁的文字中透出高雅平和,以及一种温暖的情怀。他不仅写出了舌尖上的味道,也呈现出了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底蕴。

在《人生苦短,再来一碗》的字里行间,在回忆家乡北京的特色美食和各个地方代表食物的时候,梁老偶尔流露出的淡淡乡愁,令人感慨。

在他的笔下,食物不只是用来填饱肚子,也不只代表某个地区的人文风情,更承载着人们对于岁月的记忆,和对于故土的怀恋。飘香的菜品,远去的叫卖声,有家的味道,有故乡的影子。

每每读起这些文字,便会让读者心头会泛起涟漪,便会触动我们心底那永远抹不去的亲情和乡情。

03岁月不居,好好吃饭

现在,一般家里多来几个客人,主人就会招呼着去外面餐馆吃一顿,自己亲自下厨招待的很少。近两年,如果不是疫情防控的要求,很多家庭的年夜饭也是提前在外面餐馆订好席位。这样做确实省了很多事,但是也少了很多乐趣。

汪曾祺先生被誉为“抒情的人道主义者,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,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”。他在短篇小说的创作上卓有成效,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的研究。就是这样一个纯粹的文人,很喜欢家常菜,喜欢在家做菜给别人吃。

在《人生苦短,再来一碗》这本书中,汪老回忆了家乡的一些特色食物:炒米,焦屑。在那段贫穷的年代,这些食物不只是起到饱腹的作用,还给了作者一些精神上的支持。

在“家常酒菜”一篇中,汪老先生认为,家常酒菜要有新意,要省钱,还要省事。虽然拌菠菜,拌萝卜丝、干丝、拌里脊片、炒苞谷等等,都是一些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菜式,但在汪先生笔下,却显得非常精致细腻。

而且,汪老认为,这些简单易做的菜品,食材也便宜,还能在烹调方式上加点创意。

汪老因为做菜而名闻海峡两岸。他喜欢在家里招待客人,菜也是自己亲自去市场买回来。因为不用追求高档奢华,主人从容淡定,客人也没什么压力。待酒菜上桌之后,主客微酌轻饮,开怀畅谈。

汪老在做菜方面有些独特的创意,比如发明了塞肉回锅油条。他说做菜要多琢磨,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,还要多翻食谱多尝试。由于汪老喜欢做菜,且做出来的菜很有特色,以至于有台湾的朋友来到北京,就指名要吃他做的菜。

汪老曾为自己的生活赋诗一首:年年岁岁一床书,弄笔晴窗且自娱,更有一般堪笑处,六平方米作郇厨。

从求学到工作,汪老一生辗转了很多个地方,遭遇过许多波折和磨难,但是他内心是平静而温和的。对生活中点点滴滴的

1
查看完整版本: 一粒米中藏世界,半边锅里煮时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