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人病之所以也叫生活习惯病,是因为生活习惯是成人病的诱因,与之关系极为密切。通过改变生活习惯,也许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高血压。
成人病的预防称为二次预防,它的目的在于早期发现高血压、高血脂、高血糖、早期癌症等病,以预防这些疾病向致命性的继发性疾病如脑溢血、心肌梗死、、糖尿病性肾病、癌症等发展。患上成人病后,需要花检查费及医药费。
疾病的预防可从日常生活的小事入手,如戒烟控制盐分的摄入量、运动、避免压力等,高血压的预防也不例外。
高血压病的饮食原则:
1、控制能量的摄入超重和肥胖是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之一。因此要依据体重情况,调整膳食,严格控制能量的摄入,把体重控制在标准体重范围内。根据研究,体重每下降10公斤,收缩压可以降低5~20mmHg。
2、限制钠盐的摄入量高盐是目前已肯定的能使血压升高,并影响药物降压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,食盐的摄入量与高血压的发病率呈正相关,因此,应根据病情采用相应的限纳饮食。限纳饮食是在烹调过程中少放盐甚至不放盐的饮食。对轻度高血压或有高血压家族史者,每日食盐量应在3~5g,中度高血压者,每日1~2g食盐(折合酱油5~10ml),重度高血压患者,应给予无盐膳食。限制钠盐的摄入,可使许多病人的血压下降,并且可减少对降压药物的依赖。
3、减少脂肪、胆固醇的摄入量烹调时多选用植物油,如花生油、菜子油、芝麻油等,少吃油炸的食物,主张多采用氽、炖、煮、清蒸、凉拌等烹饪方法,少吃各类肥肉及动物油脂。少吃动物内脏、鸡蛋黄、鱼子等含胆固醇高的食物。可多吃一些鱼,海鱼含有不饱和脂肪酸,能使胆固醇氧化,从而降低血浆胆固醇,还可延长血小板的凝聚,抑制血栓形成,预防中风,还含有较多的亚油酸,对增加微血管的弹性,预防血管破裂,防止高血压并发症有一定作用。
4、适量摄入蛋白质最好用大豆蛋白,大豆蛋白虽无降压作用,但能防止脑卒中的发生,可能与大豆蛋白中氨基酸的组成有关。每周还应吃2~3次鱼类蛋白质,可改善血管弹性和通透性,增加尿、钠排出,从而降低血压。平时还应多注意吃含酪氨酸丰富的食物,如去酯奶、酸牛奶、奶豆腐、海鱼等,如果高血压合并肾功能不全时,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。
6、补充粗纤维、膳食纤维素让病人多食些含碳水化合物、蛋白、脂肪低而纤维素多的蔬菜类,提高饮食中膳食纤维。补充足量的维生素C大量的维生素C可使胆固醇氧化为胆酸排出体外,改善心脏功能和血液循环,橘子、大枣、番茄、芹菜叶、油菜、小白菜、莴笋叶等食物中,均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。忌食用兴奋神经系统的食物,如浓茶、咖啡等,适当增加海产品摄入,如海带、紫菜、海产鱼类等。
降血压:
1、绝对禁止吸烟
吸烟时毛细血管(血管的支端部分)收缩,血压上升。如果一直吸烟,那将会引起一氧化碳中毒、动脉硬化,脑溢血和冠心病,最终还会引发心肌梗死。
病人前来就诊时,吸烟的人和不吸烟的人的血压似乎没有什么区别。但是,实际上,如果24小事连续纪录下每天吸20支烟的人和完全不吸烟的人的血压,就能发现吸烟的人每日血压平均值是上升的。而且,他们的心肌将会肥厚,即心脏的厚度将会增加。
此外,吸烟作为肺癌及喉癌的诱因也是有名的,真可以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。香烟盒上都写着“为了您的健康请注意不要吸烟”。但我认为,正确的写法应该是“为了健康,请戒烟”。
2、不要用过热的水洗澡,不要让自己感到寒冷
进入42摄氏度的热水中洗澡时,血管会因受刺激而收缩,血压会上升。如果在40摄氏度以下的温水中洗浴,血压就不会急剧上升,还会逐渐下降。
换衣间和浴室要尽量保持温暖,脱掉衣服后最好不会感到寒冷。此外,洗完澡后也不要让身体立即冷却。
冬天,晚上去卫生间时,卫生间也应尽量暖和。排尿和排便都会使血压上升,这时如果卫生间很冷,血压上升得就会更加厉害,引发脑溢血的的可能性也就更大。因此,血压高的老年人晚上最好使用尿盆。
3、经常放松心情
紧张会使人的血压上升,所以,我们应保持放松的心情。经常烦躁焦虑的人、经常赶时间以及工作繁忙的人,应该特别注意这一点。
平时血压都很正常的人,也会因为某种情况而突然导致血压升高,引发脑溢血以至死亡。可以说,人的心情有时也会左右人的一生。
4、适量盐分、大量蔬菜
每天的盐分摄取量应控制在7-10g。面条、馄饨等面类食品,一碗中约含5g食盐。要控制盐分的摄取,就应该尽量减少吃面食的次数,注意不要将汤全部喝光,少吃咸菜,不要吃酱油等。
蔬菜和水果中含有大量的钾元素。钾有排除体内盐分、缓解交感神经(紧张时血压上升、脉搏加速)的紧张程度、舒张血管的作用。大量食用蔬菜可以减轻盐分对身体的危害,降低血压。
5、外出应经常步行
众所周知,步行可以降低血压和胆固醇。外出时,应尽量多步行不乘车,这样可以预防一些生活习惯病(成人病)。日常生活中稍微留点心,就能起到降低血压的作用。
但是,冬天外出时一定要注意防寒,注意领口部位不要着凉。脖子里有通向头部的颈动脉。脖子受寒时,凉的血液涌向头部,头部血管收缩,血压上升,严重是还会引发脑溢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