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好,我是知心蓝医生。
临床上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,服用的降压药甚至是两种的降压药,仍然效果不好。这时候医院和大夫,分析分析原因,进一步调整方案,把血压控制好。系统的分析大体上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:1.药物的原因;2.患者自身的原因;3.疾病本身的原因;4.血压测量的问题。我们分别来分析一下,并且告诉大家怎么去处理。
药物的原因
尚未发挥最大疗效:目前正规的降压理念并不是说要快快的把血压降到目标值,而是要平稳的下降,一般来说2~4周是很正常的。对于一些年龄比较大、基础血压高的人来说,或许需要更长时间,比如4~8周,这样可以避免血压下降过快、过多导致的头晕等低灌注的症状。长效药物半衰期长,每日一次,发挥最大疗效的时间也比较长,有些需要2周左右,比如氨氯地平。
药物选择不当:目前常用的5大类降压药都具有降血压的作用,但是针对不同的人群还是有不同的选择,比如说对于心率快、血压高的年轻人来说可能普利类降压药效果比较好。如果选择利尿剂,也能降压,但效果或许就差了些。所以,降压药决不能以及随意去药店买一点,要经过医生评估后指导用药。
不恰当的联合用药:对于中度以上的高血压往往需要联合用药,联合用药也是有讲究的,并不是随意两种药放在一起用就能够起到好的疗效。常用的比较好的联合用药方案包括地平+普利/沙坦/洛尔/利尿剂、普利/沙坦+利尿剂,每一种方案都适合不同的患者。
患者自身的原因
不健康的生活方式:高血压的治疗不光光是药物治疗,还要依靠健康的生活方式,很多人都会忽视这一点,以为吃药了,生活无所谓,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。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低盐高钾饮食、均衡膳食、戒烟限酒、减轻体重、增加运动、减轻精神压力、改善睡眠、不熬夜等。认认真真、科学的去做,一定对血压下降有帮助的。
漏服药物:高血压的药物治疗是要连续性的,临床上经常发现有些患者会漏服药物,比如说一天、两天甚至几天都漏服药物。当然降压的效果就不会好,血压也容易波动。可以用笔记本、记录卡片、设置闹钟等方法提醒自己按时服药。
疾病本身的问题
中度以上高血压:有很多的高血压患者,一发现高血压就是中度或者重度高血压,这种情况大多数是需要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药物才能够控制血压,或者需要比较大的剂量。
难治性高血压:对于使用了3种或3种以上降压药仍然血压不达标的患者,属于难治性高血压,要积极寻找难治性高血压的原因。药物的治疗总是循序渐进的,摸着石头过河,一开始谁也不知道哪些人是属于难治性高血压。
继发性高血压:某些特定的疾病导致的高血压如主动脉缩窄、肾动脉狭窄、慢性肾病、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、嗜铬细胞瘤、皮质醇增多症、药物原因、妊娠相关,这种情况下药物的治疗效果确实是比较差的,找出原因,去除病因才能有效控制。
血压测量的问题
血压计不准确:无论是使用电子血压计还是水银血压计,都要确保测量的准确性。测量工具都是要经过校正的,建议购买大品牌、经过认证的血压计,测量工具错了,那降压药咋用。
测量方式要正确:血压的测量不仅要有准确的测量工具,还要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。比如说测量前要休息5分钟、测量时不能讲话、袖带松紧度要合适、手臂摆放位置要正确,这些都会影响血压测量的准确性。
白大衣高血压:有些患者平常在家里面没有测量血压,医院就诊的时候,让医生或者护士测量血压。在医院测量血压的时候,有可能因为紧张的情绪导致血压值偏高,这种现象挺常见的,医学上叫做白大衣高血压。所以,鼓励高血压患者家庭自测血压。
总结,高血压患者控制血压非常重要,目的是为了减少靶器官的损害,比如心脏、脑、肾脏、眼睛、血管等,降血压的过程是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,没有特定的公式,每一个人的情况都可能不尽相同。吃了降压药,血压仍然偏高,一定要个体化的分析,盲目的换药、加药绝对是不可取的,找到真正的原因才能够对症下药。